应该说近20年来我国经济的发展中,吸取了第一种模式的教训,但仍没有跳出第二种模式的路子。从1985年到2000年,我们的GDP年均增长8.7%,发展势头至今不减,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辉煌,也留下两大遗憾:自然资源的超常规利用,污染物的超常规排放。
我国现有资源型城市118座,占全国城市总数的18%。全国约有400多座矿山已经或将要闭坑,约有50多座矿城资源处于衰减状态,面临着资源枯竭的威胁。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这个世界性难题引人注目地摆在我们面前。中共十六大明确提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支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地区发展接续产业”。中共中央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等,就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工作作了安排部署,表明了中国破解这一世界性难题的信心和决心。
正是在积极的反思和探索中,“循环经济”四个字进入了我们的眼帘。近年来,政协委员组织调研,献计献策,对循环经济的发展高度重视,对资源型城市的振兴倾力支持。今天,我们邀请其中几位发表见解。实践终将证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我们就一定能够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利用少、环境污染低、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主持人 胡果
国家对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宏观政策框架已经明确,当前应尽快制定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转换援助政策,帮助资源型城市步入经济良性循环轨道
统筹发展 轻装前进
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农工民主党中央副主席 陈宗兴
资源型城市“政企分离”势在必行。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大多依赖于一个或少数几个国有大型或特大型企业,当前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企业政府化、政府企业化”的政企不分。建议在资源型城市全面推进“政企分离”改革。
资源型企业必须彻底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资源型城市存在的另一个机制上和体制上的通病,就是“企业办社会”造成企业负担沉重。如大庆市教育、文化、卫生、交通等社会事业,还有2/3左右由大企业承办,仅石油管理局、石化总厂和林源炼油厂三大企业办社会事业年均补贴就高达10亿多元。因此,必须彻底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让资源型企业轻装前进。
资源型城市必须统筹就业和经济转型的关系。目前,资源型城市面临的最大压力是下岗职工数量多、社会保障能力弱以及由此引起的一系列社会矛盾。因此,在转型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统筹就业与经济转型。要结合地方优势资源,选择发展符合市场需要和产业发展方向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解决就业的过程中,要多方拓宽就业渠道,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吸纳职工就业的巨大潜力,积极开拓就业空间。
资源型城市必须统筹资源的深度利用和再开发的关系。资源型城市的立市之本是资源,尽管市场变化和资源衰竭已成为城市经济危机的根源,但在短时间内完全抛弃资源产业的做法也不现实。建议各级政府加大资源开发企业、行业的挖潜升级力度,为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转移和多元化提供相对充裕的时间和资金。
我们相信,只要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资源型城市就一定能完成“资源型向综合型、矿区型向生态型、自我服务型向区域中心型”的转变,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最近,甘肃省政协组织调研组分赴白银、金昌、嘉峪关三市,就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问题进行专题调研,形成共识:现有大中型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是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在培育新型产业的同时努力挖掘潜力,激发活力
激发现有企业活力
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政协主席 仲兆隆
现有大中型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是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白银、金昌、嘉峪关三市都是因矿设企,因企设市的典型的资源型城市,目前仍是甘肃省和白银、金昌、嘉峪关三市工业经济发展的骨干和重要基础。金川集团公司去年的工业增加值占到金昌全市工业增加值的80%,白银有色金属工业总产值占白银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4,酒泉钢铁公司工业增加值占嘉峪关市工业增加值的90%以上。由此可见,资源型城市现有大中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直接决定着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扩大对外开放,引进先进技术,发挥自身优势,培育新型产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市场经济的开放型特性,要求当今区域经济发展必须全面对外开放,对产业结构相对单一的资源型城市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近年来,白银市在产业发展上由主要依靠传统产业和初级产品增长,向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资源原材料精深加工转变。金昌市提出围绕现有优势产业,着重发展壮大镍铜钴及贵金属材料深加工、新型化工的开发以及生物制药等三大高新技术支柱产业,促进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和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改革抓企业,发展抓项目”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资源型城市的大中型企业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深,面临改革的任务也更重更紧迫。要抓住国家对资源枯竭型企业实施破产政策的有利时机,对具备条件的企业加快破产重组步伐。项目建设在促进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项目建设为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近年来,白银、金昌、嘉峪关三市之所以能不断加快发展步伐,正是得益于建立了一批好的工业项目。白银市去年签约项目121项,实施88项。金川集团公司2002年以来安排66亿元实施一批重点技术改造项目,经济效益良好。
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实施人才战略,加大技术开发和创新力度,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白银、金昌、嘉峪关三市积极实施人才战略,加大技术开发和创新力度,引进和运用国内外先进技术和智力资源,广泛开展技术交流和合作,为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技术支持。只要坚持这一条,资源型城市就会重焕生机。
2002年5月,辽宁省在全国率先开展循环经济的试点建设,以此推动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和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致公党中央组成考察团进行专题调研,提出建议:重视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老工业基地改造,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
重视发展循环经济
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中央常委 牛文元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实现方式,是进行老工业基地改造,产业结构调整,解决环境污染、促进区域经济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辽宁省作为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在全国率先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为加快老工业基地改造积累了宝贵经验。
鞍钢、沈化等大型企业开展了能流、物流集成和废物循环利用,形成生态工业链网,重点行业和主要产品的能耗、物耗、水耗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大连、沈阳、营口开发区和鞍山高新技术产业园得到提升,建设了生态园区;抚顺、阜新、朝阳和本溪等资源枯竭地区加快经济转型,开始建设城市再生资源回收和再生产体系。目前,辽宁已启动360个重点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试点,其中90%以上的企业进入审核中期阶段。经过深入调研提出以下建议:
将循环经济理念注入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中,把老工业基地改造与开发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在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规划建设中,充分考虑到传统工业的升级改造与整合调整,引进新的管理机制,发挥老工业基地的基础设施、技术上的长处与新开发区政策、体制、资金上的优势,二者优势互补,在区域开发中构建新的工业体系。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估法》,进行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做好城市发展规划。在老工业基地转型、新型工业的发展与城市规划中,不仅要考虑工程技术的承载能力,而且要注意资源的容量、生态承载能力和环境承受能力,要改变过去那种“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排污”的生产模式,这是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的基础和推进循环经济模式的前提。
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发展现代化生态农业。在推进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不仅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带来生机,而且可以逐步成为支柱产业和接续产业,并带动城乡协调发展。
鼓励发展环境、经济双赢的“静脉产业”,建立废旧物资回收加工利用体系。由于工业和生活废弃物日益增多,污染严重的同时造成大量资源浪费,如废旧轮胎、废旧家电、矿渣、生活垃圾等。目前民间自发形成的废品捡拾回收加工体系混乱无序、人员庞杂,急需加以引导和管理。建立废弃物回收体系,有利于环境保护,有利于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经济增长,也有助于解决就业问题。建议按照市场运作模式,为资源回收利用与环保产业提供发展空间和平台。